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的少年以凌厉攻势连克强敌,最终摘得银牌,比赛结束那一刻,他摘下护面,露出的稚嫩脸庞与赛场上的犀利表现形成鲜明对比——他就是被称为“击剑小明星”的姜鑫瑞,面对采访,这位少年语气坚定:“每场比赛都让我更相信自己,站在剑道上,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
剑道上的独行者
镁光灯聚焦的剑道上,两位小剑客相互致意,裁判一声令下,姜鑫瑞瞬间进入状态,步伐灵活移动,目光紧锁对手,突然,他一个迅疾的前进步接弓步冲刺,剑尖精准击中对手有效部位,得分!整套动作行云流水,完全看不出这只是一名12岁的少年。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是姜鑫瑞接受采访时重复最多的话,他的教练李俊明透露,每次赛前准备,姜鑫瑞都会独自进行半小时的冥想训练,“他在脑海中模拟比赛场景,预设各种应对策略,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远超同龄人。”
半决赛中,姜鑫瑞遭遇了上届冠军刘晓宇,在先失两分的不利情况下,他丝毫没有慌乱,而是通过调整节奏和改变战术,连追五剑实现逆转,当被问及逆境中如何保持镇定时,他表示:“比赛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平时的训练成果,站在剑道上,没有别人能替你决策,你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。”
从羞涩男孩到自信剑客
姜鑫瑞与击剑的结缘始于一场校园体验活动,当时8岁的他第一次拿起佩剑,就被这项运动独特的魅力所吸引。“我喜欢击剑服,喜欢金属碰撞的声音,更喜欢那种需要瞬间决策的刺激感。”
最初的训练并不顺利,母亲王女士回忆道:“鑫瑞小时候比较内向,甚至有些缺乏自信,刚开始参加比赛时,他经常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,每次输剑都会偷偷掉眼泪。”
转变发生在去年的分区赛,姜鑫瑞在八进四的比赛中遭遇强敌,在先失四分的情况下奇迹般翻盘。“那场比赛后,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芒,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。”王女士感慨道。

击剑不仅让姜鑫瑞收获了奖牌,更让他找到了自我价值。“通过比赛,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,这些收获远比奖牌重要。”
科学训练与全面发展
姜鑫瑞的成功并非偶然,他的训练计划由专业团队量身定制,结合了身体素质、技术战术和心理调控等多个方面。
每天放学后,姜鑫瑞都会前往击剑俱乐部进行两小时训练,周末则增加到四小时,除了常规的技战术练习,他还进行反应速度训练、核心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,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训练紧张,他的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
“击剑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。”姜鑫瑞表示,“在剑道上,你需要全神贯注观察对手的细微动作;学习上同样需要这种专注,而且因为要平衡训练和学习,我不得不提高效率。”
李教练补充道:“鑫瑞的成功在于他的综合素质,击剑不仅需要身体素质,更需要智慧,每次比赛都是与对手的心理博弈,需要瞬间的分析判断能力,这些能力同样适用于学习。”

新一代运动员的典范
姜鑫瑞代表了新时代青少年运动员的特点:他们不仅追求竞技成绩,更注重通过体育实现全面发展,在他的影响下,所在学校的击剑社团人数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增加到现在的五十多人。
“许多家长看到姜鑫瑞的例子后,意识到体育训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,反而能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。”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张老师表示,“我们现在正考虑将击剑作为特色体育项目推广。”
对于未来,姜鑫瑞有着清晰的规划:“我的梦想是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,但无论将来能否成为职业运动员,击剑都会是我一生的爱好,它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——直面挑战,相信自己。”
全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发展部主任陈志宏评价道:“姜鑫这样的年轻选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击剑的未来,他们不仅技术扎实,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,这些品质是在无数次比赛中磨练出来的,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教授的。”
剑指未来
随着2025年全运会临近,姜鑫瑞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备战,虽然年龄尚小,但他已被省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,他和家人都保持着清醒的认识:“现阶段还是以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主,击剑是梦想,但不是全部。”
这种理性态度或许正是姜鑫瑞能够在赛场上保持平常心的原因,在他看来,击剑最大的魅力不在于胜负,而在于那个不断挑战自我、超越自我的过程。
“每次站在剑道上,我都知道那是一个人的战斗,没有队友可以依赖,没有教练可以求助,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”姜鑫瑞抚摸着手中的佩剑,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,“但这种孤独感并不可怕,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自己,更加相信自己的潜力。”
夜幕降临,训练馆的灯光再次亮起,那个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剑道上,一次次地重复着基本动作,一次次地与自己对话,对于姜鑫瑞来说,这片长方形的赛场不仅是实现梦想的地方,更是认识自我、建立自信的课堂,他学会了独自面对挑战;他找到了那个最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