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盛夏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周年,这项起源于2015年的民间赛事,从最初仅覆盖8个城市、参与人数不足千人的小型比赛,发展成为如今横跨全国25个省市、年均参赛选手超3万人、间接影响数百万群体的国家级体育盛会,十年来,它不仅重塑了中国击剑运动的生态格局,更成为无数普通人接触击剑、爱上击剑、通过击剑改变人生的璀璨舞台。
从青涩到成熟:联赛的进化之路
回顾2015年首届赛事,当时的组织者可能未曾预料到这项赛事会发展成今日的规模,首届联赛仅设3个分站赛和1场总决赛,参赛人群以青少年为主,赛事装备和场地条件都相对简陋,十年间,联赛经历了质的飞跃:比赛项目从最初的花剑、重剑两个剑种扩展到花剑、重剑、佩剑全项覆盖;参赛组别从U10、U12等青少年组别,扩展至U14、U16、U18及成人公开组等多个年龄段。
联赛的赛事体系也日益完善,2018年引入的国际级裁判系统、2021年启用的电子积分实时更新系统、2023年增加的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区,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赛事的专业度,也让参赛者和观众获得了更沉浸式的体验,十年间,联赛累计举办了超过80场分站赛,足迹遍布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武汉等主要城市,成为国内覆盖面最广、参与度最高的击剑赛事之一。
剑道之上的人生蜕变
“没有俱乐部联赛,我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击剑。”26岁的张雨薇如今是北京某击剑俱乐部的教练,她与联赛共同走过了十年,2015年,16岁的她第一次作为参赛选手站在联赛的剑道上,“当时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确佩戴手线,第一场比赛就被打了个0:5。”羞愤与挫败感让她一度想要放弃,但在教练和对手的鼓励下,她坚持了下来。
“接下来的每年,我都跟着联赛的赛程南征北战,从最初的海选赛都难以通过,到后来能够进入分区赛前八,再到2023年终于拿到了个人赛金牌。”张雨薇抚摸着手中的剑柄微笑着说:“这把剑陪伴我度过了高考失利的低谷,见证了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,也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”
像张雨薇这样的故事在联赛中不胜枚举,据统计,十年来通过联赛体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证书的选手超过5000人,超过300名选手通过击剑特长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,更有数十人入选国家集训队,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。
民间体育的生态革命
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的意义远不止于竞技层面,它更引发了一场民间体育的生态革命,联赛创办之初,全国专业击剑俱乐部不足百家,且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,十年后的今天,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已超过800家,三四线城市甚至出现了许多高质量击剑训练中心。
“联赛为我们这些中小俱乐部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。”成都雷霆击剑俱乐部创始人刘教练感慨道:“2016年我们刚成立时只有12个学员,通过连续参加联赛,我们的学员有了比赛机会和进步目标,现在俱乐部已经有超过200名长期学员。”
联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击剑装备销售额在十年间增长了15倍,专业击剑教练成为紧缺人才,年薪水平较十年前翻了两番,赛事直播、击剑体验营、击剑主题夏令营等衍生业态也蓬勃发展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。

跨越代际的击剑情怀
十年联赛,培育了中国特色的击剑文化,形成了跨越代际的击剑情怀,赛场上,不乏父子同场竞技、母女共同训练的温馨场景。

52岁的李建国和16岁的儿子李昊是联赛中的“明星父子”,李建国年轻时曾是省队队员,后来因伤退役,告别剑道二十余年,2018年,在儿子的鼓励下,他重拾剑柄,与儿子一同训练、一同参赛。“通过击剑,我和儿子找到了共同的语言和情感连接点,在剑道上,我们是对手更是战友,这种体验非常珍贵。”
类似这样的家庭在联赛中越来越多,数据显示,近年来成人参赛者的比例已经从最初的不足5%增长到20%以上,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已经68岁,击剑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运动,而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文化纽带。
面向未来的新起点
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正在谋划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蓝图,联赛组委会透露,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,邀请国外优秀俱乐部参赛,提高赛事的国际化水平;同时将深化体教融合,推动击剑运动进入更多校园;还将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优化赛事体验和选手训练体系。
“下一个十年,我们将不再满足于国内最大击剑赛事的定位,而是希望成为推动中国击剑运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,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选手,让击剑文化融入更多人的生活。”联赛创始人之一表示。
十年磨一剑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成长史诗,它见证了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在剑尖绽放,记录了中国民间体育发展的蓬勃生机,剑道之上,银光闪烁的不仅是比赛的胜负,更是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,未来已来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将继续与每一位热爱击剑的人共同成长,共同书写新的辉煌篇章。